定密科学准确,是做好保密工作的基础。定得准,才能保得好。只有定密规范了,国家秘密载体的保护、涉密人员的管理、要害部门部位的确定、涉密信息系统的审批才能规范起来,泄密事件的查处也才会更有针对性。
我国的定密体制,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保密法及其实施办法确立的。简而言之,就是依据保密范围的规定,采取“对号入座”的方式,由国家秘密事项的产生单位确定密级。保密法及其实施办法创立的这一定密体制,从理论上和体系上看,是相对完备的:既有规定保密范围的原则要求,也有执行保密范围的程序规定;既有“对号入座”的定密程序设置,也有不明确事项、有争议事项的确定程序设计;既有不同层级定密权限的划分,也有定密异议的处理。但是,在保密工作的实践中,定密乱象已经成为制约保密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之一,定密不规范被公认为是影响保密管理的障碍。
近年来,对于定密不规范的问题诟病很多,“保密范围偏宽,密级偏高”,“该定的不定,不该定的乱定”,已经念成了顺口溜,一说起定密来,人人都能出口成章,总是成串的那么几句话。在探究定密混乱的原因时,往往简单地归咎于保密范围不实用、保密范围修订不及时。定密工作不规范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有保密范围制定中的问题,有定密程序操作性的问题,也有定密监督中的问题。诚然,目前现行有效的近90个保密范围,时间跨度将近20年,涵盖了历次机构改革的相关部委,一些条款过时甚至冲突,确有修订调整的必要。但是,笔者认为,保密范围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是导致定密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更不能成为不依照保密范围定密的借口,反而,恰恰是因为保密范围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才是定密不规范的真正原因。保密范围被束之高阁,甚至定密时根本不知道还有个保密范围需要对照,仅仅凭感觉、拍脑瓜定密,是当今定密时的普遍现象,这样一来,定密何谈规范!定密焉能不乱!
规范定密,首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从严格执行保密范围的规定入手,同时,以保密范围的应用,推进保密范围的修订工作,形成良性互动。为此,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树立依法定密、严格遵循依据的意识。“对号入座”是定密的法定程序,保密范围是定密的主要依据。在依照法定程序定密时,要特别注意严格依照保密范围的规定,既不超越也不遗漏,把密定准。保密范围没有规定的事项,要按照保密法规定的关于“是否属于国家秘密或者属于何种密级不明确事项”确定权限和程序来定密。
二是在“对号入座”定密时,及时发现并向制定机关反馈保密范围存在的问题。保密范围的制定修订应当是适应形势和工作的变化,及时发现疏漏、不断加以修正完善的过程。近几年,有的保密范围经过了多次修订,有的保密范围则调整变化不大。保密范围没有做出修订,有的是因为业务工作相对稳定不需要进行修订,有的则是业务主管部门变化或者修订工作难度较大等原因没有及时调整。此外,保密范围的制定机关没有得到修正补充方面的反馈意见,执行效果的评估跟进不及时,也是制约保密范围及时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定密单位在使用保密范围过程中发现不适应工作实际的情况,要及时通过多种渠道向制定机关反馈;保密范围制定机关也要主动跟踪了解执行情况,这样,才能赋予保密范围真正的生命力。
三是积极推进保密范围的制定修订工作。要抓紧构建完整的保密范围体系,使保密范围能够覆盖可能产生国家秘密的各个领域和行业,为定密提供法定依据。同时,及时根据情况变化,适时对保密范围作出补充或者修正,使保密范围更加适应定密工作的需要和实际。
(摘自贵阳市国家保密局网站)